2015年5月22日,计算机工程系刘婷、王国珺,柴建伟、田凤珍四位教师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2015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是在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市教委联合指导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市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承办,一场教育行业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层次最高、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峰会。共有来自全国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和教育机构的领导、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等1300余人参加。
会议安排紧凑,会期高效,共分主论坛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3个分论坛,近30位专家从全方位的视角,共同研究"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模式等的深刻影响,探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言献策,通过分享前人观点,共享实践经验,共同建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常态。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激发了思维,为各专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职业教育的分论坛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孙爱武院长带来了校企合作开发的智慧校园,就很好的体现了技术和教育的融合。该系统在设计上采用大数据标准,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规范梳理,比如自主开发的“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实习毕设进行全过程跟踪,不仅让学校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情况,还能对日后的就业效果评测提供精确的数据。“智慧校园”的提出让我们在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和教学理念上都进行了创新和转变,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样本。
二、改革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特点,都只能以教师为中心,依照统一的课本教材、按照固定的教学方式、遵照固定的课程进度“一刀切”地进行学习。移动互联时代推高了教育的开放性,使教育从批量走向个性。学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偏好进行学习,最终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虽然也有团队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但效果并不好,经常的结果是这个组里能力较强的人独立完成了全组任务。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们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并在交互学习中进行思考,同时教育与技术也走向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这次会议带给我的不是先进技术的冲击,而是教育思想上的颠覆,习主席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教育信息化变革我们的传统教育。“互联网+教育”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今后这个学习者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互动的方式也会产生变革。如何“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如何开放思维、翻转课堂,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