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暑期,由一群充满探索欲与好奇心的20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组织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遇见景泰蓝,让指尖跳跃非遗之美”为主题,在廊坊市三河市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全体队员深入学习与亲身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精湛之技艺和传世之价值,助力增强文化自信,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初遇景泰蓝,历史韵味浓
2024年7月,师生们积极投身于景泰蓝工艺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中。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初步了解景泰蓝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力,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优势,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景泰蓝作品底稿、团队徽章和一系列团旗。他们或借鉴传统纹饰图案,或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充分展现青年创意和个性风采。这些设计作品不仅体现着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精神。为了更直观地感受景泰蓝的魅力,师生们还自发购买了材料包,亲自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景泰蓝饰品,用一段段铜线和一滴滴颜料加深对景泰蓝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工艺细探寻,匠心映眼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廊坊地区的景泰蓝工艺历史及发展现状,师生团踏上了前往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征程。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非遗宝库的大门,尤其是廊坊本地的景泰蓝经典之作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卓越地位。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师生们对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和传世之美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亲身试制作,感悟工艺难
7月底,“遇见”小队在三河市燕郊镇珐琅景泰蓝展陈体验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实操体验。在手艺传承工艺师的指导下,他们参观了展馆内各种罕见、精美的工艺品,学习到了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和实际操作手法,亲身体验了景泰蓝制作的“掐丝”和“点蓝”环节。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工具,鼻尖不自觉地嗅着珐琅釉料的清新气息,目不转睛地盯着即将在自己手中诞生的作品。起初,将又长又直的铜丝弯曲成想要的形状可让他们犯了难,不知该如何下手。接着,弯好形状的铜丝不知怎的就是不肯牢牢“待在”底胎上,直到经过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才顺利进入下一步。大家精心调配着色彩,将珐琅釉料细致地填入掐好的丝槽中,每一次涂抹都仿佛在为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精髓——每一道工序都需精雕细琢,只求精益求精。
传承在指尖,匠心永流传进入8月,“遇见”小队成员利用计算机专业3D建模技术对清铜胎景泰蓝掐丝珐琅四方尊瓶进行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实现线上360°无死角展示,让工艺品“活”起来,为观者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他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红书社交媒体,把这个雍容华贵又辉煌高雅的艺术展示给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发布有关景泰蓝的文章、图片和视频,扩大了景泰蓝文化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这样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景泰蓝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绝美,更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遇见景泰蓝,让指尖跳跃非遗之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的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景泰蓝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雅韵,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师生们为景泰蓝的传承与创新走出一条新颖的道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项古老的技艺会不断焕发出新的色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