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系

中关村软件园简介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1日 点击数:912

校企合作办学背景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规划(2017-2030年)》等政策文件的需要,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中关村软件园、云科未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三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理念,联合开展IT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开设大数据运维、软件测试、互联网营销三个专业方向,共同培育适应京、津、冀区域发展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IT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云科未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介

云科未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软件测试、互联网营销等前沿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下设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就业服务中心、教学支持中心、MOOC中心等业务运行机构,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专家、教育领域专家、企业一线项目管理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专家队伍。


中关村软件园


中关村软件园位于首都北京市海淀东北旺,两期面积2.6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专业化园区,是北京建设世界级软件名城核心区,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体系成果的展示窗口、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关键节点、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源头。目前中关村软件园正在向着区域辐射、创新聚集的方向加速迈进,目标是率先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关村软件园于2000年正式立项开始进行规划。中关村软件园的成立,承载着国家科技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成立十八年来,园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模式以及践行绿色、低碳创新园区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快速提升自主科技创新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率先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园区先后被国家相关部委等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单位”、“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中关村信用示范基地”、“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软件园)”等数十项基地或荣誉,并于2017年12月荣获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


高端引领 自主创新


高端产业布局园区。园区集聚了在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国防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行业应用领军企业,体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代表了战略性新兴技术创新国家队水平。园区始终站在行业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新型IT服务产业等方面率先形成全国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高度的产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导权,呈现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形态。


总部企业云集园区。截止2017年底,园区集聚了联想(全球)总部、百度、网易北京研发中心、腾讯(北京)总部、新浪总部、滴滴总部、亚信科技、科大讯飞、华胜天成、文思海辉、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中科大洋、启明星辰、中核能源、广联达等逾600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于2017年底在园区落地。总部经济达80%以上,在园从业软件工程师达7.3万人,总产值逾2000亿元,拥有十百千工程企业28家、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28家、跨国公司研发总部7家、上市企业(含分支机构)59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15家、收入过亿企业66家。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值805.4亿元,园区2.6平方公里上的单位密度产出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高端人才汇集园区。园区共有25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青年千人”、“长江学者”、“海聚工程”、“高聚工程”和“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等共计95人(118人次),拥有两院院士5人。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自主创新也是园区不变的发展灵魂。随着园区产业环境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取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成果争相潮涌。2017年,园区研发经费共投入241亿元,知识产权共计36971项,研发投入占比达11.5%。企业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科技成果转化416项。


园区多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化、低碳化运营。入园企业均是从事软件产业各环节研发企业,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微能耗、零污染的绿色低碳化特征,每万元GDP消耗0.0087吨标准煤,仅为北京市平均值1.5%(引自<201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统计报告>)。


区域合作 协同创新


在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园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采用轻资产、重服务的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走出去”战略。在2014年11月,成立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信息谷公司遵循中关村“走出去、迎进来”的发展方针,以市场化发展为手段,通过推动品牌输出、区域合作,建立创新中心、领创空间、创新汇,举办“创新中国行”等多种方式,将中关村创新文化和基因植入项目,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集聚高端要素,促进本地创新创业,营造本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成跨区域布局,成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信息谷公司成立三年多来,成功运营保定、徐州、南宁、天津滨海、新泰、廊坊、大同、长春、银川等项目,累计托管面积突破60万平米,总入驻企业近400家,入驻率达到70%。正式运营的外埠项目多次获得中央、省市领导肯定。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并作出重要指示。蔡奇书记带领北京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保定和天津滨海项目调研。成功举办2017智能制造(保定)国际创新合作峰会、2017年北京科博会分会——2017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峰会、2017创新中国行走进南宁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一周年”系列活动、国际高端项目对接会暨“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两周年等多场大型活动。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即以创新中心为大平台,利用领创空间、创新汇、创新基金和创新中国行四个开放性支撑平台,以创新企业为核心聚集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四个要素,具有创新+、政府+、中关村+、互联网+四大特征的服务城市创新发展高效服务体系形成。


国际视野 融合创新


扩大视野,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深化合作,加快发展是园区实施全球创新融合战略的首要关键路径。中美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IBM、甲骨文等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被纳入全球产业布局,成为全球高端研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以方面,园区与以色列孵化创投机构建立“中以国际合作技术创新转移中心”,成功在园区引入以色列创投孵化模式,同时与施拉特、海淀园和以色利亚洲商会签署《中以创新花园合作协议》;中芬方面,园区联合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与芬兰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在建立“中芬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中心”,成功搭建中芬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并实现成功运营,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成立,集团为主席单位,中芬创新基金成功发布;中印方面,与印度TCS的合资公司成功落地园区,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英国国际贸易部及驻华使馆合作举办中英物联网圆桌会议,拓展与挪威、澳大利亚、法国、葡萄牙、印尼、印度等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园区企业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目前共有来自8个国家33家国际企业,出口规模达18.11亿美元,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达249家,外籍员工达3727人,其中非华裔外籍员工589人,创立TD-SCDMA、McWiLL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等多项国际标准,已建、新建中以创新合作基金和中芬创新基金共两支基金,9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纽交所、港交所等国际资本市场成功融资,联想、百度、广联达、华胜天成、启明星辰、博彦科技、文思海辉等入园企业开展多起国际并购,以全球视野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园区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融合创新重要基地。


产业生态 创业沃土


作为卓越的高科技专业园区发展商,中关村软件园紧密围绕企业从成立、孵化、加速到成熟的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双创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了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产业服务的六大生态要素,打造适宜企业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园区积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和创新性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该体系包括从产业研究到创业孵化、品牌拓展、人才培养与定制、科技金融、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信用建设、上市公司沙龙、产业基金等一系列产业促进服务,以及从基础通信服务到云平台服务和数字化、智慧型服务的多层次技术支撑服务,再到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和机制创新的生态示范园区三大方面,合力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强做大,其服务层次、服务规模、服务质量、服务口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时代下,伴随着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和由大变强的趋势下,中国软件园区也进入了升级发展的崭新阶段。未来,中关村软件园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国际视野、一流品质、中国特色、标杆示范”为指引,着力打造园区发展速度、产业创新速度、技术迭代速度和服务响应速度构成的“速度园区”,着力聚集以创业项目、创业空间、创业业态、创业成果和创业活动为评价维度的“活度园区”,着力建设生态环境宜人、设施协调统一、低碳资源利用的“美度园区”,着力形成物业服务温馨、公共组织贴心、商业服务知心、社区活动暖心的“温度园区”,更高质量地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社区,率先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新的贡献!